涵管腐蚀程度的评估需结合现场检测、技术分析及环境因素,通常分为以下步骤:
1. 初步检查与目视观测
通过人工或内窥镜观察涵管内壁及外表面的腐蚀迹象,如锈斑、涂层剥落、混凝土剥裂、孔洞等。记录腐蚀分布范围、形态(均匀腐蚀或局部点蚀)及结构变形情况。金属涵管重点检查焊缝和连接处,混凝土涵管关注钢筋暴露或渗漏区域。
2. 技术检测与量化分析
- 厚度测量:使用超声波测厚仪检测金属管壁剩余厚度,对比原始厚度计算腐蚀速率。
- 无损检测:电磁涡流检测可发现金属表层裂纹;地质雷达或红外热成像适用于混凝土内部空洞探测。
- 化学分析:采集腐蚀产物或周边土壤/水质样本,检测pH值、氯离子、硫化物等腐蚀性物质含量,判断环境侵蚀等级。
3. 环境与使用条件评估
分析涵管所处环境的湿度、温度、土壤电阻率、杂散电流(如邻近地铁轨道)等外部因素。同时结合涵管使用年限、荷载频率及历史维修记录,综合判断腐蚀加速原因。
4. 结构安全性与寿命预测
根据检测数据建立数学模型,计算剩余承载能力及预期使用寿命。金属涵管需评估临界腐蚀深度是否影响抗压强度;混凝土结构需检测钢筋锈胀导致的保护层开裂风险。
5. 分级与处置建议
将腐蚀程度分为轻度(表层腐蚀,剩余厚度>80%)、中度(局部损伤,剩余厚度50%-80%)及重度(结构失效风险,剩余厚度<50%)。轻度需防腐处理,中重度需补强或更换,并优化排水设计以减少未来腐蚀。
评估需遵循《埋地钢质管道腐蚀防护工程检验》等标准,结合多维度数据制定科学维护方案。